|
防治静脉血栓面临挑战
|
10/15/2014 6:43 am
|
|
类别: 健康养生
作为全球前三位致死性心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率高,但十分隐匿,很多人直至去世都没得到明确诊治,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负担。
大多数人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有一定认识,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它也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常见血管疾病。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会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一旦深静脉血栓没有得到及时预防和处理,就会逐渐发展,并迁移至肺部,形成有潜在致命威胁的肺栓塞(PE)。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属于同一疾病病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不低。在美国,每年有10~30万人死于静脉血栓,相关住院人数超过50万,患病率还在逐年上升。在欧洲,每年有50万人因此死亡,超过艾滋病、乳腺癌、前列腺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之和。过去静脉血栓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少见疾病,但进入21世纪后国内静脉血栓诊断病例数迅速增加。全国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协作组对肺栓塞发病及诊治情况所作的调查发现,各医院诊断病例数近年呈10~30倍增加。骨科住院患者DVT总体发生率为25.5%~50%。重症监护病房、慢阻肺、肺癌、老年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达10%~30%,这些数据表明,静脉血栓在我国绝非低发。这一数字变化主要是由于临床医生提高了对静脉血栓的诊断意识和诊治水平,降低了漏诊率和误诊率。由此可见,过去之所以“少见”,是因为认识不足,病死率出现下降则与重视程度的提高和规范诊治有关。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缺乏流行病学数据,掩盖了血栓性疾病的广泛影响。中国的VTE防治在观念、诊治和预防上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我们需要:1.提高意识。因为该病发病比较隐匿,且表现没有特异性,容易漏诊和误诊。2.规范诊治。静脉血栓患者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有危及生命的可能。3.加强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好发于某些高危人群,尤其是大手术患者和久坐者。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依赖于众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在高水平的综合性医院,应建设一支规范化诊治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队伍。鉴于面临的严峻事实,我们呼吁医护专业人员、有关组织、政府、卫生机构以及公众积极参与,提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严重性的认知,构建规范化诊疗体系,让我们携手,全面推进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研究工作,更大程度地造福百姓。(生命时报)
by 休闲中心
|
|
|
|
静脉血栓成因多样
|
10/15/2014 6:44 am
|
|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静脉血栓在以前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十余年来,临床医学界逐渐认识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
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提出血栓形成的三要素:血流、血管壁和凝血成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Virchow三要素。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与这三要素密切相关。任何导致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或血液高凝状态的疾病或情况,均可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创伤、高龄、肥胖、吸烟、肿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瘫痪、全身麻醉、静脉插管、肾病综合征等内科疾病以及卧床、长时间飞行等均是VTE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几乎所有住院患者至少存在1个发生VTE的高危因素。有研究资料显示,如果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在急性内科疾病及普通外科手术患者住院期间,VTE的患病率可达20%。而对于各种大型外科手术患者,VTE发生率在40%以上。
除了上述引起VTE的继发因素,在某些人群中还存在着易患VTE的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有很多,国外报道较多的是V因子的一种突变,在西方国家约一半患者出于此原因,而中国人中此突变很少。国外还有因凝血酶原20210A基因突变后导致,此类病例国内也极少。国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遗传性危险因素最多见的是3个: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缺乏和蛋白S缺乏,总共占到50%以上。这部分具有遗传因素的人群一旦碰上分娩、骨科手术、肿瘤等继发性因素,发生VTE的可能性就更大,有研究显示其发生率比普通人升高7倍。
静脉血栓栓塞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栓塞(PE),其中肺动脉栓塞是导致非预期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如不治疗,病死率可达25%以上,如早发现、早治疗可使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
VTE虽然是一种血液病,但在临床各科,包括外科、内科、妇产科以及肿瘤科、介入科等都广泛存在,可以用“满山遍野”来形容,因此提高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对VTE的重视有很重要的意义。(生命时报)
by 休闲中心
|
|
|
|
抗击血栓 挽救生命
|
10/15/2014 6:45 am
|
|
静脉血栓栓塞症大多数情况下发生于腿部或肺部
心脏病
如果心脏内的动脉形成血栓,它可能会切断心脏血液和氧气的供给,并导致心脏病发作。
静脉血栓栓塞症每年导致的死亡
欧洲=50万人
美国=10万~30万人
在北非和拉丁美洲一些中低收入国家中,该病还是棘手的公共卫生问题
卒中
常见的卒中是由通向大脑的动脉中形成的血栓阻塞血液供应所导致的。
肺栓塞(PE)
当形成在腿部(或手臂)的深静脉血栓破碎并转移到肺部时,就变成了潜在危及生命的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当在腿部(或手臂)的深静脉中形成血栓时,被称作DVT,若未预防或被早期发现,就会引起严重问题。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肺栓塞(PE)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血栓日的由来:
2014年3月,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宣布10月13日将作为“世界血栓日”,以纪念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的生日。他首先提出“血栓形成”这一概念,并对促进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做出了重大贡献。(生命时报)
by 休闲中心
|
|
|
|
腿部肿胀要考虑血栓
|
10/15/2014 6:46 am
|
|
几年前,有一个朋友来医院找我,说腿部肿胀,很不舒服。看完后,多年的临床告诉我,他很可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他确实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一段时间的抗凝和溶栓等规范治疗,血栓溶解、血管再通,病情得到缓解。而他的一位邻居,也患了同样疾病,但一直当作风湿性疾病治疗,他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没有得到及时诊治,导致严重的肺栓塞,丢了性命,实在令人唏嘘。
静脉血栓栓塞症(简称VTE)的早诊早治至关重要。如何让病人在第一时间“找对门”,及时到血管外科接受正规治疗,是解决漏诊率、误诊率“双高”现状的关键。但遗憾的是,数据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简称DVT)十分隐匿,其中61%没有任何症状或体征,近50%有症状的DVT患者伴有无症状的肺栓塞。在VTE导致的相关死亡中,仅有7%的人在生前得到确诊,59%的人经证实是生前没有诊出的肺栓塞。
容易被VTE“缠上”的高危人群有哪些呢?1.肿瘤病人;2.肥胖。体质指数>30的肥胖人群,患VTE的风险是非肥胖者的2~3倍;3.长时间住院患者易发生DVT;4.手术,尤其是进行了髋关节或者膝关节等骨科手术、妇科手术的人;5.长期服用含激素类药物的人;6.怀孕或刚刚生产的孕产妇;7.高龄,80岁以上的人所承受的风险是40岁人的5~6倍;8.VTE家族史;9.长时间不动,如长时间坐飞机导致“经济舱综合征”,教师、司机、售货员等需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的人,风险也可能相对较大。
鉴于VTE的重要性,不管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患者本身,都应提高警惕。除肺栓塞这个最可怕的后果外,VTE还可能会导致血栓栓塞后遗症,肢体会发生湿疹、色素沉着、皮肤溃疡甚至可能截肢。所以,以上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腿部肿胀感(包括踝关节和足部)、疼痛或者压痛、腿部有明显的颜色改变(如发红)、腿部皮肤温度上升、有浅静脉扩张等情况,就应及时到血管外科做检查,明确诊断。(生命时报)
by 休闲中心
|
|
|
|
多科联动提高诊治率
|
10/15/2014 6:46 am
|
|
作为全球前三位致死性的血管疾病,如何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简称VTE)的诊治率,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之一。以肺栓塞为例,如得到正确诊断治疗,病死率只有2%~8%,而如果没有及时正确诊治,病死率则高达25%~30%。
VTE可发生于任何临床科室中,以心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肿瘤科、骨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等科室更多见。由于VTE本身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在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患者较难在第一时间获得及时、规范治疗。因此,提高其他科室医务工作者对VTE的认识,加强多学科合作,是提高VTE诊治率的关键之一。
我认为,应组织全国血栓性疾病领域的专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专家共识,对相关专业临床医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院内VTE的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此外,建立院内跨学科的VTE管理平台,成立“血栓中心”也很有必要,这样能完善院内各相关科室的转诊/会诊机制,形成快速诊断和治疗的绿色通道,帮助降低院内VTE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率先在全国成立“血栓中心”,在此领域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如何防止VTE复发也是国际性难题之一。抗凝治疗是VTE治疗的基石,可以预防血栓蔓延或复发。不过,部分VTE患者因过度担心抗凝治疗有不良反应、定期监测不方便等原因,依从性较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患者医从性,预防血栓复发:
1.帮助患者充分认识VTE一旦发生肺栓塞,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而且VTE是非常容易复发的一类顽固疾病,让患者清楚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严格遵医嘱进行随访治疗和监测;2.采用便携式INR监测仪。目前临床上已有便携式INR凝血检测仪供应,能够像监测血糖一样采集指血,1分钟即可出结果,方便患者在家自我监测;3.在不久的将来,有适应症的VTE患者也可考虑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提高治疗效果。(生命时报)
by 休闲中心
|
|
|
|
记住四点能防“栓”
|
10/15/2014 6:47 am
|
|
肥胖人口快速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原因,使VTE的发病率随之升高,导致的疾病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因此,预防很重要,不妨记住以下要点:
别吃太油腻。深静脉血栓就相当于发生在静脉血管中的“脑梗”、“心梗”,而肺梗塞更是肺动脉的栓塞。血液黏稠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如果饮食吃得太过油腻,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吃得过多,容易增加发生VTE的风险,因此应多吃新鲜果蔬,减少肉类、油脂的摄入。
有意识地多走动。如果长时间(4小时)保持同一个姿势不动,如开车、坐火车、乘飞机、讲课等,容易导致下肢血液回流不畅,甚至血栓形成。因此,一定要隔段时间就有意识地走动走动,哪怕无法站起来,也建议伸展下腿部,这对促进血液循环很有好处。术后患者只要身体允许,也应尽早下床活动。当然,坚持定期的规律运动也能让你的血管更强健,对预防血栓很有好处。
高危人群每年做次检查。很多VTE没有症状,但通过D-二聚体检测(一种血液检测)、超声检查等便能尽早发现,建议每年做一次。高危人群只要出现腿部不适,如肿胀、疼痛、麻木等,就应第一时间去血管外科就诊。
腿部抬高15度。人在卧床或休息时,将双腿抬高15~30度,有利于静脉血液循环,对预防VTE有一定的好处。(生命时报)
by 休闲中心
|
|
|
|
凝溶治疗 发病一周是关键
|
10/15/2014 6:47 am
|
|
一旦确诊为VTE,大家也不必过于恐慌,临床上已有很多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
对VTE的治疗,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早期治疗往往会收到良好疗效。在发生后的一周之内,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是关键。治疗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现有血栓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为了降低DVT相关并发症和后遗症的风险;三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VTE的复发风险。
与动脉血栓不同,静脉血栓形成后有“再通”功能,也就是说,在血栓形成后1个月左右,血栓本身会逐渐疏通,能让血流经过。虽然血栓“通”了,但仍会对静脉瓣膜造成损害,诱发其他的严重问题。因此,我们强调,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就应尽早诊治。
具体来说,临床上主要的治疗策略有:抗凝,溶栓,手术取栓等方式。抗凝以药物为主。溶栓目前推荐使用导管溶栓,它具有显著提高血栓溶解率,创伤较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不具备导管溶栓条件的医院,也可采用系统性溶栓。如果患者出现股青肿时,则应立即手术取栓,抢救肢体。
目前,临床上推荐,在各种大手术前,尤其是骨科和妇科手术前,可根据患者VTE的风险程度,通过使用抗凝药等方式有针对性地预防。需住院手术的患者,在手术之前,可以主动询问医生:我的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有多高,是否需预防,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生命时报)
by 休闲中心
|
|
|